球速体育官网8月25日,武汉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开展抗旱救灾相关情况。目前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0.2万亩,通过水工程科学调度累计解除旱情14.41万亩,占因旱受灾面积71.3%。
7月7日出梅以来,武汉市持续高温少雨,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多,土壤失墒快,蒸发量大。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八成,上中游来水量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,长江三峡来水偏少四成,汉江丹江口水库来水偏少近七成。8月25日8时,长江汉口站水位16.26米,较历年同期日均值偏低7.52米。
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,武汉市现有在田农作物约300万亩,当前受旱面积约占在田农作物面积的1.9%。截至8月25日,全市现有因旱受灾面积5.79万亩(成灾0.74万亩)。
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程建军介绍,该市提早准备,统筹抗旱水资源,科学调度各类水工程,多途径确保水源。截至8月25日,全市累计启动灌溉泵站、涵闸、水库等设施769处用于灌溉、引水、调水,全市灌溉水量共计2.4亿方,灌溉面积103万亩。
武汉市采取增装加压泵、调配管网水压等多种应急措施,全力保障居民用水需求。遇有大面积或长时间停水等紧急情况,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处置。全市共42座水厂,日供水能力658万吨;全市8月份以来日均供水量527.5万吨,水厂负荷率80%,供水状况总体平稳。
入夏居民生活、生产用水需求量明显增加。7至8月份,武汉市单日最高用水量已达544.9万吨,超出2021年同期32.4万吨,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。目前,全市供水形势总体平稳,可以满足居民生活用水需求。
程建军表示,将持续开展老旧供水管网更新改造,继续实施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,保证市民能喝上“安全水、优质水、放心水”,同时也呼吁市民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水资源,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。
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汤吉超介绍,今年是历史性的高温干旱,目前全市因旱累计受灾20.2万亩。灾情发生后,全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9742元,成立抗灾工作指导组64个,先后组织农技人员4979人次,出动劳力4.6万人次到一线开展抗旱工作,解除旱情14.41万亩,当前因旱受灾农作物面积尚有5.79万亩,约占在田农作物面积的2%左右。
据农业专家分析,今年旱灾呈现四个特点,一是高温热害和缺水干旱导致水稻、大豆等农作物结实率下降,暗灾大于明灾;二是非灌区,特别是丘陵岗地农作物受旱程度大;三是旱地作物受旱程度大于水田作物;四是据预报可能形成的伏秋连旱,对下一步秋冬播生产造成影响。
7月份以来,已组织水稻、玉米、大豆和蔬菜专家,深入一线指导抗旱和生产自救,开展科学灌溉,以水调温,防御高温热害,做好统防统治,严控病虫危害。
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张海磊介绍,为打好抗旱保绿战,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安全度过高温干旱期,及林业资源和林农损失降至最低,全市园林绿化开展抗旱,累计出动抗旱人员12.6万人次,用水约154万吨。目前全市道路绿化、公园植物总体长势良好,无大面积因旱枯黄、死亡现象,全市未发森林火灾。
今年,城区内首次大范围运用“一树一袋”,“大家在街头大树下看到的袋子,叫滴灌袋,每袋可以装10-20公斤水,底部留有洞口,滴出的水可以让树根充分吸收水分”。张海磊介绍,这是园林部门在多年抗旱保绿中摸索出的科学浇灌方式。全市共投放滴灌袋20.8万个,近年新栽、不耐旱的乔木这次基本实现“一树一袋”。
借助科技力量在光谷高新大道等地应用智慧灌溉系统,实现植物远程浇水,大大提高用水效率。针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植物,采取包括水车浇水、搭遮阳网、缠保湿带等方式,细浇慢灌,浇足浇透。中山公园、公园采取网格抗旱法,确保绿化浇灌全覆盖。同时,对四环线生态带、长江两岸造林等近年来林业重大工程中幼林定时浇水保湿,确保成活率。
经综合评判,武汉今年高温综合强度达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,其中高温日数平均达36天,较常年同期偏多18.8天。
今年武汉已实施多次人工增雨作业。8月16—17日,黄陂区气象局开展2次烟炉增雨作业,江夏、新洲区气象局分别开展火箭增雨作业。8月17日,省气象局组织开展全省飞机增雨作业,在武汉上空作业成功,作业区域普降小到中雨,局部大雨,其中黄陂南部盘龙城36毫米、新洲东部将军山32毫米、江夏南部山坡34毫米。目前仍在作业点蹲守待命,随时准备开展增雨作业。
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,预计8月底前高温天气缓解,但降水仍然偏少。其中8月25-28日武汉市午后到夜间多阵性降水,局部雨量中等,最高气温33—35℃;29日夜间-31日白天有一次中等强度降水过程。
武汉市气象局副局长唐仁茂说,根据预测,今年秋汛期(9-10月)总体高温少雨,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在90—110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少一到三成,平均气温22—23℃,较常年同期偏高1.3—1.5℃。